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鼓励开展中药材育种攻关,完善中药材种业基地布局,结合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等,建设高质量良种繁育基地,推广应用优质种子种苗。
因地制宜发展林草中药材,依托符合条件的林场发展生态种植、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健全中药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实现路径。
——摘自《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广东现代南药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詹若挺带领团队用科技赋能南药种质资源保护和生态种植——
在南粤大地上,一场由科技驱动的南药产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曾经只能在良田沃土中生长的广藿香,如今已在荒坡林地间茁壮成长;被誉为“千年贡品”的化橘红已变身爆珠、啤酒、茶饮等创新产品,叩开了千亿级大健康市场的大门;岭南特色中药材溪黄草通过光伏板下种植等创新模式,克服了药材质量不稳定等难题。这些令人振奋的转变,都离不开广东现代南药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詹若挺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
广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南药创新团队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牵头,整合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等6家高校及科研机构优势力量,组建形成“1首席+8岗位专家+5综合试验站”核心架构。
多年来,该团队穿梭于实验室与田野之间,聚焦南药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与产业融合改革,以“前端研发、中端熟化、后端推广”的一体化模式为核心,成功构建全链条的南药产业集聚发展引领区,推动南药产业从“小散弱”向“全链协同”转型,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詹若挺
突破种业瓶颈 筑牢产业根基
广东是南药核心产区之一,坐拥全国36%的南药资源,却长期受困于“野生资源枯竭、种源退化、产业链碎片化”三大难题。在广东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的契机下,詹若挺团队联合龙头企业打造“广东省南药种业创新园”,打响了一场南药种业的“突围战”。

广东省南药种业创新园
团队锚定南药核心品种创新,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创制4种南药的73份优异种质,选育7个新品种——其中广藿香2个品系获省级农作物品种评定,九里香2个品种、岗梅1个品种获得新品种权证书,化橘红2项新品种权申请已获受理;制定发布9种南药的22项种子种苗、良种繁育及规范化生产技术规程,为产业划定“品质标准线”。
广藿香的“重生”,是团队种业攻关的典型缩影。作为藿香正气系列等多种中成药的核心原料,广藿香年药用需求达3~5万吨。然而长期以来,广藿香依赖扦插繁殖导致种性退化,严重制约产业发展。广东现代南药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成员、遗传育种与繁殖岗位专家陈立凯率领育种团队,采用系统选优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成功选育出“粤藿1号”“粤藿2号”等优良品种。其中“粤藿1号”在产量、叶片比例、药用成分含量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品种,通过种业创新园的快繁体系,年产能达200万株,有效满足产业需求。
团队还根据广藿香浅根系、既怕旱又怕涝的特性,创新推出橡胶园套种、玉米套种等生态种植模式,让广藿香从“良田依赖”转向“荒坡适配”——既节约了耕地资源,又利用林下闲置空间抑制杂草生长,提升了土地经济价值。目前,这种创新模式已在茂名农垦基地大面积推广,成为生态农业的典范。

团队赴茂名农垦基地考察
除了广藿香,团队在化橘红、溪黄草、僵蚕等南药的种业技术上均实现突破。近3年,团队联合头部企业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南药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1517种南药资源、452份道地药材种质,年繁育优质种苗1000万株,带动11.5万亩标准化种植,实现综合产值10.1亿元。
“南药种业创新任重道远。”詹若挺坦言,未来还需要加强种质资源的系统收集与保护,特别是对道地药材珍稀种质进行抢救性保护,为南药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储备。
规范化生态种植 守护道地品质
从菌株筛选到规范化生产,僵蚕产业的现代化升级,是南药规范化种植的生动注脚。
僵蚕作为传统中药材,具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具有抗惊厥、抗血栓、抗肿瘤等作用。广东现代南药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成员、活性成分与质量标准岗位专家王魁介绍,僵蚕生产周期约30天,其生产效益与产品质量受多重因素影响。当前,建设规范化养殖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及追溯系统,是大力推进僵蚕大规模规范化生产,实现僵蚕药材品质“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重要途径。
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建设是保障药材质量的核心环节。詹若挺团队在南药GAP基地建设中推行“六统一、可追溯”模式,即统一基地规划、统一种子种苗、统一肥料农药、统一技术措施、统一采收加工、统一包装存储,建立全程可追溯体系,成为药材质量管理风险管控的核心措施。同时,团队与广东本土大型药企对接,构建“药企+农场+科技”合作模式,将GAP基地作为药企“第一车间”,实现种植、加工与中成药生产的无缝衔接。
规范化生态种植不仅保障了药材品质,更带动了农民增收。新品种生态种植推广面积达11.5万亩,实现亩节本增效500元,示范带动2万多名农民发展南药种植产业。这种创新模式既缓解了中药供需矛盾,保障了药企的生产需求,又有效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综合效益,实现了企业、农民、产业的多方共赢。
詹若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与省内外大型中药企业的产供销对接,完善“药企+农场+科技”合作模式,助力企业建立名优中成药大品种的“第一车间”,推动中药农业与中药工业的协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激活全链动能 提升南药新质生产力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成果送到农户家”,这正是詹若挺身体力行的工作写照。不在实验室的时候,他总会深入田间地头,亲力亲为推动南药产业融合,激活全产业链发展动能。

詹若挺在基地察看药材长势。
在詹若挺看来,“药材好,药才好”不仅体现了中医药传承千年的智慧结晶,更是现代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他认为,广东省中药产业规模庞大,对南药资源需求持续增长,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必须具备中药全产业链思维,不断完善现代南药产业技术体系。
南药全链条产业如何实现有效联动?詹若挺团队以南药种业创新园为枢纽,构建“种质资源圃→良种繁育→GAP基地→趁鲜加工→饮片生产”体系,建成南药规范化种植GAP示范基地1.7万余亩。这一模式吸引了30余家知名药企药商代表对接产销。
产学研企进一步深度融合,詹若挺团队联合药企共建原料基地,共建广东省最大南药规范化生产基地、产地趁鲜加工基地及产品溯源数字化系统,为药品提供标准化原料。这一模式真正实现了“保育繁推”“产学研”“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成为助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实践。
詹若挺认为,要不断提升广东南药新质生产力,完善南药种业创新与生态种植技术体系,加快建成全国最大的南药种质资源圃、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GAP产业化基地,将广东打造成为全国南药产业集聚发展引领区、育繁推一体化创新高地和战略储备基地。
科技赋能,詹若挺及其团队正用实际行动唤醒南药“绿色宝藏”,书写着南药产业振兴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