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渝见岐黄”重庆市中医药文化集市服务活动在重庆市璧山区开展——
黛山如眉,秀湖如镜。夜幕降临,在重庆南滨路现场,数百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夜空先后勾勒出摊开的中医药典籍、栩栩如生的中医圣贤肖像等文化符号;现场转播屏幕上,直播画面同步聚焦,镜头里的细节更显生动。传统中医药智慧与现代科技光影碰撞交织间,由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的“渝见岐黄”重庆市中医药文化集市服务活动就此拉开帷幕。

活动期间,市民可在璧山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沉浸式体验国医馆、营养中心、老药工传承工作室、中医趣味体验馆、民间中医药博物馆、民间中医技艺集市6大特色场馆与健康义诊区、智能诊疗区、中医药产品展示区、药食同源区、潮流文创区5大展区,解锁中医药文化的多元魅力。
场馆传经典:千年智慧“活”起来
“唐大师,我这风湿骨病冬天总犯,您帮我看看怎么调理?”10月21日,在国医馆内,国医大师唐祖宣正耐心为市民辨证开方,温阳法的诊疗思路让不少心脑血管病、风湿骨病患者受益。
国医馆内的问诊热潮,恰是此次文化集市特色场馆“接地气、惠民生”的生动注脚。为了让中医药智慧更全面地融入市民生活,集市精心构建了6大特色场馆,分别从诊疗、营养、技艺、趣味、历史、非遗六个维度,为市民搭建起触摸传统中医药的桥梁。

国医馆的专业诊疗让市民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则聚焦技艺传承,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中医药炮制的匠心。老药工传承工作室旁的“小小药工”亲子课同样火热,孩子们踮着脚捣药、搓丸,家长们在一旁拍照记录,空气中的草药香混着笑声,成了特别的“亲子记忆”。
若想探寻中医药的历史脉络,“洞见医脉”民间中医药博物馆便是必到之处。馆内,清代的药罐、民国的针灸铜人、手写的古籍抄本静静陈列。作为该馆馆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针灸(刘氏刺熨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刘光瑞介绍,馆内特别设置了“璧山中医药发展史”板块,通过老照片、口述史展现本地中医药传承脉络。“在这里,市民能快速科普学习中医诊断方式,了解环境、饮食、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探寻名贵药材与名方名药。”
技艺暖民心:服务惠民“沉”下去
“在公园里散步时偶然撞见这场活动,就想着过来试试!”30岁的张先生被民间技艺集市吸引,当场体验了刘氏刺熨疗法这一针灸技艺。
现场,刘光瑞将火熨布贴在患者疼痛明显的头部后,再将火熨棒蘸满药酒,点燃后在火熨布上反复滚动拍打。“以药物为辅,刺血、火熨、膏药敷贴患处,借火熨之术加强药物的渗透性,对常见的疼痛患处能快速止痛。”刘光瑞介绍,刘氏刺熨疗法包括刺血术和火熨术两大类别。其中,火熨术能促进头部血液循环,改善气血瘀滞状况,缓解因气血不畅引起的头痛、头晕、头部胀痛等症状,尤其对风寒湿邪侵袭头部导致的疼痛效果显著。

步入民间中医技艺集市,赵氏雷火灸、核桃灸等技艺纷纷展示,41项民间中医技艺集中亮相,引得市民驻足体验,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疗效。

“黄氏循经点穴火药酒疗法”展位前同样热闹。传承人黄冬明手持蘸有家传秘制火药酒的棉布,以“闪火”“啄火”等独创手法在市民肩颈间熨烫,酒气与药香交织间,不少体验者直呼“酸胀感一下就散了”。作为重庆市第二批“中医药良方妙技”入选项目,这项技法已治愈数千名风寒痹症患者。“我母亲的关节炎就是用这个方法治好的,今天特意带朋友来体验。”市民刘先生说。
健康义诊区前同样人气高涨,55岁的谭女士因肩膀不适前来问诊。璧山区人民医院中医针灸科副主任中医师罗梅为她采用“循经远取穴动针疗法”,一边针刺穴位,一边指导她活动肩部。“这是传统针灸与运动疗法的结合,针刺时带动患处运动,能更好地引导气血流通,缓解疼痛效果更明显。”罗梅解释道。
展区焕新彩:科技潮流“融”进来
智能诊疗区里,中医智能机器人前围满了体验者。“请伸出右手,保持安静,正在分析体质……”市民李女士按照提示操作,10秒后机器打印出体质报告:“气虚质,建议多食山药、黄芪,每天练习八段锦15分钟。”
“不用排队就能知道自己的体质,还给了具体建议,比网上查资料靠谱多了。”李女士拿着报告,又向现场医师咨询了饮食细节。“很多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我们就一对一协助操作,把报告内容‘翻译’成通俗语言。”璧山区青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医师欧露介绍。据了解,现场摆放的20余台智能设备,涵盖体质辨识仪、经络检测仪等多个类型,仅两天时间,就为超1000人次提供了便捷的中医体质检测服务。

潮流文创区则是年轻人的“打卡地”。25岁的刘女士正专注地在扇子上绘制药材图案,菊花、百合、血藤的轮廓逐渐清晰:“每朵花都有药用价值,画的时候还能学知识,太有意思了。”展区7个展位推出了中药材书签、乐趣DIY冰箱贴、中药手串等文创产品,还开设了香囊缝制、药材拓印等手工课程。重庆中医药学院附属璧山医院(璧山区中医院)的展位前,市民跟着工作人员用艾叶、薄荷制作香囊,香气弥漫四周。“以前觉得中医药老气,现在发现能这么潮。”刚做完香囊的大学生王萌说,她打算把香囊送给家人:“既有心意,又能养生。”
年轻人青睐文创,中医药产品展示区则以实用好物吸引市民。璧山区人民医院展位前,始终围着不少前来咨询、领取产品的市民。展台上,洗浴方、爽身粉、足浴包整齐陈列,其中主打养生功效的足浴包尤其受关注,不时有人拿起翻看成分说明。
70岁的李大妈领取了一份参芪红花足浴包,打算回家用于日常养生。“我们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了四款足浴包,参芪红花足浴包主打温经散寒,益气养血,尤其适合女性群体。”该院中西医结合科护士长李洪英介绍。
从外用养生到饮食健康,药食同源区把“健康”搬进了餐桌。热气与香气中,市民踮脚查看、试吃。“这个石斛馒头有淡淡的清香,一点不苦!”在石斛馒头展位前,刚品尝完的市民王女士连连称赞。这款将中药材石斛创新融入日常主食的馒头,成为街区受欢迎的“明星产品”。
不仅石斛馒头受欢迎,各家医院带来的特色药食同源产品也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在重庆市璧山区妇幼保健院的展位上,五色饼、九制桑麻丸、赤小豆薏仁茶整齐陈列,既有颜值又兼顾养生功效。“这些产品让中医养生融入百姓生活日常,让健康从‘吃’开始变得简单又实在。”该院中医科主管护师牟祖洪说。
璧山区卫生健康委负责人表示,此次集市通过“特色场馆+功能展区”的布局,累计服务4万余人次。40余项中医技艺、20余台智能设备、150余种特色产品,共同构成了中医药“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中医药不再是遥远的传统,而是触手可及的健康选择,真正实现‘中医生活化、生活中医化’。”
夜色渐浓,璧山中医药特色街区的青石板路被暖黄灯光照亮,艾草的温润、药材的清醇顺着晚风漫开,与秀湖泛起的粼粼波光相映成趣。非遗技艺的火熨温度、义诊服务的细致问诊、中药扇的手作乐趣、康养足浴包的实用贴心,正在街区里交织成一幅鲜活的“中医药生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