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黛山含翠,秀湖漾波。9月30日,重庆市璧山区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正式开街,为期6天的中医药特色集市活动累计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在市财政局、市中医药管理局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下,璧山区正全面启动实施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项目,其核心目标便是让更多群众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而中医药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进公共场所、进养老机构”的“七进”活动正是关键抓手。作为公园之城,璧山本就吸引着市内外广大游客,此次依托秀湖水街国际非遗特色小镇升级而成的街区,以2.3万平方米的体量精准践行“七进”中“进公共场所”的实践要求,将“文旅+中医药”创新理念融入市井烟火,用“医、技、康、药、食、智”六位一体的多元业态,既为市民游客献上穿越千年的岐黄文化盛宴,更以看得见的惠民实效,书写了中医药贴近生活、惠及大众的生动答卷。

开街仪式
名医驻街惠民生 薪火传承续岐黄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传承与惠民。借力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示范项目赋能,璧山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从规划之初便将优质中医药服务植入公共空间核心。街区的国医馆以“杏林润璧”为主题,巴渝传统建筑的青砖黛瓦与“悬壶济世”的文化浮雕交相辉映,不仅是问诊求医的场所,更是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的“硬核”阵地。这里云集国医大师张大宁、陈绍宏、唐祖宣及其团队,全国名中医崔应麟、童安荣等岐黄学者定期坐诊,让普通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顶尖中医药服务,彻底打破优质医疗资源的地域壁垒。

国医大师张大宁坐诊

国医大师陈绍宏坐诊
街区大门口的健康义诊区同样人气爆棚,5个展位前每日清晨便排起了队。10名市级及区级名医轮番坐诊,涵盖内科、骨科、妇科等领域,免费提供体质辨识、健康咨询和个性化调理方案。“特意从成都来璧山游玩,没想到能让重庆的名中医把脉,还不用挂号,这趟旅行太值了!”市民李女士攥着刚开好的调理方,笑容里满是获得感。更贴心的是,配套中药房提供“看方、抓药、寄药”一条龙服务,处方现场划价、医保即时结算、药包快递到家,与义诊区形成服务闭环,让“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从理念落地为群众可及的实惠。

国医大师唐祖宣在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
技艺活态展魅力 市井烟火暖人心
如果说名医坐诊是街区的专业底色,那么中医特色技艺集市便是最具温度的民生图景。约1800平方米的空间里,近30项中医特色技艺同台展演,药材清香与市民惊叹声交织成最动人的市井乐章。在这里,非遗技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缓解病痛的“良方妙计”。

国际友人体验耳穴压豆
国家级非遗“刘氏刺熨疗法”展台前,传承人刘光瑞的操作行云流水。300余年历史的技艺在他手中焕发活力:细针轻刺肩井穴,暗红瘀血渗出;浸药棉布擦拭后,燃着艾绒的熨具顺时针滚动,温热渗透肌理。“寒湿堵在经络里,刺能通瘀,熨能驱寒。”15分钟后,58岁的周女士惊喜地发现,原本抬不起来的肩膀已能举至耳际。不远处,“赵氏雷火灸”的艾香袅袅飘散,传承人手持含10余种中药的特制灸条悬灸施治,还不忘传授艾叶泡脚的养生窍门,让中医智慧融入日常。
从唐成林工作室针灸整脊的“手到痛减”,到黄思琴针灸美雕的“气血养颜”;从太乙技法的“浮针通经、抖针调气”,到尹氏经脉挑针的“离穴不离经”;从周氏二指禅推拿法“以指代针、透皮入里”的精准调理,到青山耳穴“以籽代针、全息诊疗”的便捷养护,每一项技艺都在实践中印证着中医药的独特魅力。小儿健康专区里,“刘氏捏膈食筋疗法”通过轻柔推拿改善挑食,“土家医小儿推抹疗法”以轻手法疏经通络,让孩子们在无痛苦中获得健康呵护,这些技法既让中医外治的温和之力惠及孩童,更让“简便验廉”的中医药智慧走进寻常生活,成为守护全家健康的温暖底色。

市民排队体验浮针疗法

小儿推拿
文旅融合赋新能 古今交响焕生机
街区的创新之处,在于打破中医药与生活的壁垒,将千年智慧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日常体验。“渝十味”道地药材展区内,黄连、黄精等重庆本土药材以“活体标本+高清影像+成分雷达图”立体呈现,搭配生长环境与药用价值解析,让游客直观读懂“道地密码”。“第一次见到新鲜青蒿标本,才知道这是提取青蒿素的原料,重庆药材太有价值了!”外地游客李女士的感慨,道出了展区的科普价值。
药食同源体验区让“良药不再苦口”成为现实。由项目团队联合重庆中医药学院研发的石斛馒头,以超细粉入料,既保留面点口感,又融入滋养价值,开街数日便售出3万余个。归芪鸡汤、四神猪肚汤等药膳香气四溢,静妈妈食疗店的葛粉、天赐温泉酒店的“全麦人参包”备受青睐。“早上蒸两个石斛馒头当早餐,方便又养生,比吃药容易坚持。”市民张先生的话,印证了药食同源产品的市场生命力。
当传统遇见科技,更碰撞出奇妙火花。智能诊疗体验区里,中医体质辨识仪、移动智能机器人等近20种设备一字排开,让“科技赋能中医”从概念变为现实。中医趣味体验馆的22组互动模块,从“生命树”理论到“智能针灸铜人”模拟操作,让全年龄段市民在玩乐中读懂中医。中药材书签、中药香囊等文创产品,则让中医药文化可带可藏,成为流动的文化名片。

市民在辨识中药材
璧山样本探路径 岐黄薪火照未来
夜幕降临,璧山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的灯火依旧璀璨。研学体验区的孩子们围坐成圈,将大血藤、辛夷、木蝴蝶等中药材小心翼翼贴在贝壳片上,穿绳打结后制成叮当作响的药香风铃——清脆的碰撞声里混着药材的温润香气,孩子们举着作品奔跑的笑声,让中医药文化有了最鲜活的童真表达。这种“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的活态传承,正是中医药“进公共场所”的核心价值,它让千年岐黄智慧不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是能亲手触摸、亲身感受的日常。
目前,街区内50余个业态已纷纷推出中医药专属套餐,形成覆盖“医、养、食、验”的全链条服务矩阵:百医铭中医馆依托自主研发的“多品类原汤药液规模化生产及输送系统”,推出标准化原汤药浴套餐,融合贵州苗侗民族医药智慧,为亚健康人群提供外调养护方案;静妈妈药食同源店打造“食疗+食补+食养”套餐,从葛粉、山楂膏等便携食疗产品,到归芪鸡汤、黄精养生酒等现制食补美味,再到五红粥、补气养肝茶等日常食养单品,让“吃出来的健康”触手可及;佳术好医药大健康体验馆则推出“沉浸体验套餐”,包含中药香囊DIY、中药奶茶品鉴、中医药文创观赏等项目,搭配健康科普讲解,让市民在互动中读懂“治未病”的养生智慧。


中药贴画体验
从国医大师张大宁、陈绍宏等坐镇国医馆接诊,到“刘氏刺熨疗法”“赵氏雷火灸”等非遗技艺现场展演;从石斛馒头、乌梅饮等药食同源产品的创新,到中医智能机器人、体质辨识仪等科技赋能的体验——璧山构建的“街区+集市”模式,既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亲近中医药的新场景,更探索出“文化引流、体验留人、服务暖心、产业赋能”的发展新路径,让中医药真正“活”在百姓身边:它可以是一次缓解颈肩酸痛的非遗推拿,一杯酸甜可口的养生茶饮,一个装满药香的手工风铃,或是一张家门口名中医开具的调理方。当中医药深度融入生活的每个角落,它便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两位来自重庆中医药学院附属璧山医院的青年才俊拜入国医大师张大宁门下
黛山秀湖间,岐黄薪火传。璧山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的国庆绽放,是落实“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它让中医药从古籍中走出,从诊室里延伸,融入饮食起居,走进生活场景,成为触手可及的健康生活方式。在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千年中医药智慧正在璧山沃土上书写新篇,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