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规划引领跨越发展,中西医协同谱新篇
发布时间:
2025-08-16 15:23:13
浏览次数: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规划引领跨越发展,中西医协同谱新篇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季养生”特色茶饮。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规划引领跨越发展,中西医协同谱新篇

“天府云医·蓉侨康”海外惠侨远程医疗平台线上活动。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规划引领跨越发展,中西医协同谱新篇

叶氏金针拜师仪式合影。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规划引领跨越发展,中西医协同谱新篇

四川省十大名中医王晓东带教查房。

作为四川省省会,成都市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大的区域辐射能力,始终走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前沿,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作为区域内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排头兵,深入贯彻国家、省、市决策部署,确保中医药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2019年,医院立足成都、放眼全国,精心编写并发布了《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药发展规划(2019-2024)》。该规划从顶层设计的高度统领医院发展全局,秉承“中医显特色,西医呈亮点,中西医结合创新”的发展策略,明确了“打造全国一流、西部领先、区域最优的学院型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战略目标,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医院首个“中医药发展五年规划”圆满收官,新五年发展篇章正式开启。回顾过去的五年,医院在规划引领下,紧密围绕国家、省、市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结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的战略定位,积极探索中西医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通过完善管理体系、优化服务模式、强化人才支撑、提升科研能力等系列举措,医院全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地生根,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中医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成都经验”。

主要做法

聚焦规划引领,完善中医药服务管理体系

医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服务的系统管理和高效推进,通过构建“分级管理、全院协同”的中医药服务管理体系,明确了谁来“管”、谁来“做”、怎么“做”的核心问题,从管理主体、执行主体、实施路径3个维度,全面实现中医药工作全链条闭环管理和高效落实。

高瞻远瞩,全局谋划。医院设立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和院长任双组长,分管副院长任副组长,负责全院中医药工作的战略部署和重要决策。累计召开29次专项工作会议,形成《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激励方案》等多项制度文件,重点破解中西医资源整合、特色专科建设等发展难题,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机制创新,体系推进。创新设立中医药发展推进办公室运作模式,配置专职管理团队,实施“三统三督”(即统筹发展规划、统筹资源配置、统筹项目落地;督查建设进度、督导质量安全、督办问题整改)工作机制,形成中西医协同发展“全院一盘棋”格局。

岗位赋能,全院覆盖。创新建立科室“双主任”负责制,在主要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设立分管中医工作的副职岗位,明确岗位职责、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实现中医药服务全院覆盖。

聚焦优势专科建设,提升中西医协同服务能力

医院系统性推进中医药服务能级跃升计划,以专科建设为突破口、服务创新为驱动力、疗效提升为落脚点,构建“临床-科研-服务”一体化中西医协同发展格局,服务能力跃居区域领先地位。

专科引领,集群突破。实施优势病种攻坚计划,以“专方-专药-专径-专病”为核心路径,形成以“肺痿”“胸痹”等为引领的学科集群,培育住院专病6个,开设专病门诊14个,建成包括肥胖、肺结节等特色疾病诊疗的9大中西医结合专病中心。完善并修订69项中西医诊疗方案。中医诊室规模扩容70%,构建起“诊-治-研”全链条服务体系。

模式创新,协同攻坚。创新“中西医结合MDT+名医驻点”双轨模式,组建“肿瘤”“间质性肺病”“肥胖”等10余个跨学科攻关团队,中西医合璧破解疑难病例。打造非药物疗法示范平台——外治法中心,集成长蛇灸、揿针等20余类特色技术,年服务量破万,形成“简效廉验”服务新范式。

未病先防,健康赋能。构建“四时养生+精准干预”治未病体系,开发“一时一膳”节气药膳、代茶饮方剂20余种,惠及群众近百万人次。提供个性化的中医体质辨识服务,实现了中医药精准健康管理新突破。开设市级医疗机构首家“中医夜门诊”,年服务慢性病及亚健康人群超6000人次,开辟“上班族健康守护”新路径。

流派传承,守正创新。医院修新“成都中医名医馆”,汇聚郑氏骨科、峨眉伤科等川派中医传承人,开展“名医带徒”培养中医骨干近百名。创新“非遗技法+现代诊疗”融合模式,整理叶氏金针等特色非遗技术,实现川派中医活态传承与临床转化双突破。

医养融合,服务拓维。将中医药深度嵌入医养结合全周期服务,构建“辨体-调养-康复-文化”服务体系。实现老年人体质辨识全覆盖,基于9种体质实施个性化中药汤剂与药膳方案,并开展艾灸等中医药特色治疗,配合八段锦等养生功法,结合节气推出端午艾草养生等主题活动,形成“治疗-养护-文化浸润”服务模式。

聚焦人才梯队建设,激活中医药创新动能

医院以“人才强院”为牵引,通过实施“引育留用”全链条人才工程,构建“领军-骨干-青年”三级人才梯队,形成“中医功底扎实、西医素养深厚、科研能力突出”的复合型人才矩阵,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外引内培,筑巢引凤。实施“柔性引智”计划,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国医大师廖品正等高端人才,建立院士工作站2个;培育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托举人才1名(四川省仅2名)、天府峨眉计划科技菁英1人。

精准培育,融通中西。创立“西医筑基-中医赋能-中西融合”培养体系,打破中西医学科壁垒,承办“西学中”培训班2期,累计培养中西医复合型人才200余名,考核通过123名,数量居四川省首位。

师承铸魂,薪火相传。依托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开展师承人才培养,现有国家级名医师承导师5人、省级名中医工作室8个,培养各级中医药师承人才30余人,实现“医脉永续、青胜于蓝”的传承格局。

聚焦科研创新突破,驱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医院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用一体化”为目标,构建科研创新体系,形成具有国际视野、中西融合的科研生态。

平台筑基,开放创新。与美国哈佛医学院共建全球第五大医学模拟中心,联合成都中医药大学成立院士领衔的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建立3D打印中心、精准医学中心等5大创新平台,为中西医结合科研提供高水平平台。

制剂攻坚,古方新生。医院注重挖掘传统古方,保护和传承中医药宝贵资源,形成了“古方筛选-组方优化-工艺升级-临床验证”的多维研发。新增院内制剂备案品种3个,注册品种1个,其中“清热消肿止痛贴”为四川省近20年来首个新申报的医院中药制剂品种;推动20余个品种跨院调剂。

课题引领,研产贯通。构建“国-省-市-院”四级课题培育机制,科研立项实现了量质双提升,从20余项增长至100余项,增长率超400%,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课题18项,市厅级课题60项,建立临床药械试验研究基地,助力药械进入临床观察,提升医院中西医科研实力。

聚焦文化传承创新,构建中医药立体传播体系

医院坚持厚植中医药文化情怀,通过构建多维度传播体系,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形成中医药文化“进基层-出国门-入人心”的全域覆盖格局。

法治筑基,普法先行。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四川省中医药条例》,积极开展普法知识讲座、线下义诊、线上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将法规宣贯融入义诊服务,医务人员学法考法普及率达100%。

云端拓展,惠侨致远。医院首创市级“天府云医”海外惠侨远程医疗站,在意大利、马来西亚等地设立海外服务站点,发放“大爱成都”中医特色暖心礼盒共计3000人份。创新“文化+诊疗”输出模式,开展“云端中医讲堂”等线上活动10余次,累计服务人群超2000人次。拓展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化。

文化浸润,基层深耕。积极开展“中医药三进”活动,“邻医道”惠民活动通过中医药科普讲座、健康知识宣讲、中药植物展示等活动,激发大众对中医药的兴趣。与“杜甫草堂”文化结缘,开展中医药讲座6次,扎实推进中医强基层“百千万”行动,对口帮扶基层医疗机构81家。

文化赋能,载体焕新。实施“非遗活化”工程,将叶氏金针等非遗技艺转化为中医特色诊疗服务项目;将园林艺术和人文关怀融入医院环境建设中,打造“本草四季”中医药花园;开发“医艺融合”系列文创,“古风茶韵医者系列”荣获第三届全国中医药文创产品设计大赛“最佳产品奖”,中医药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聚焦数智赋能,打造中医药智慧服务新范式

医院以“数据驱动、智能引领”为方向,启动智慧医院建设工作,围绕“6+5+4”信息化建设目标,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实现诊疗精准度、服务辐射力与品牌影响力的同步跃升。

云端拓维,服务破界。创新“互联网+中医药”服务矩阵,拓展中医AI、线上名中医、治未病、决策智能辅助系统等中医智能平台。开发“在线复诊-电子处方-智能审方-物流追踪”全流程闭环系统,互联网中药处方张数提升10倍。

传统中医,线上联动。中药节气茶饮火爆出圈,夏季茶饮“乌梅荷叶饮”同城热搜排名第一,互联网医院单日服务突破5000人次,智慧药房配送到家。

智能筑基,模型赋能。在成都市率先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探索实现“临床营养评估决策支持、中医治未病诊疗、专科患者随访”3大核心场景深度应用,开启了AI赋能医疗的新篇章。

实施成效

医院聚焦“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以“建名科、塑名医、治专病”为发展导向,逐步实现公园城市建设“中西协同、创新发展”的中医药表达。

医院2020年荣获“四川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先进集体”称号,2022年荣获“四川省中西医结合旗舰医院建设单位”称号。2024年,医院获评四川省优秀“互联网+”示范中医医院。医院拥有8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心血管科、脾胃病科、肺病科、脑病科、血液病科、儿科、肿瘤科、康复科),3个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骨科、内分泌科、眼科),获得四川省首批“西学中”培训基地称号。两个“全省唯一”试点花落医院——儿童青少年肥胖中医药干预试点牵头单位、以诊疗全流程数据支撑中医医疗服务质量监测试点示范。

在国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考核中,医院中医药相关核心指标实现跨越式提升,其中“医疗质量”与“运营效率”两大维度同比大幅增长,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位居省内中西医结合医院序列第一。

经验启示

在深化医改与中医药事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医院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创新探索,逐步构建起“管理革新-服务提升-人才强基-科研突破-文化传播-数智赋能”六位一体的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模式,探索出守正创新与融合突破并行的实践范式,形成具有示范价值的三重核心经验。

战略先行:高位谋划中医药发展新格局

以“政策导向+需求驱动”双轮协同机制推进战略变革。立足《“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战略部署,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医院战略核心;同步通过患者中西医服务需求分析、学科SWOT评估等方式精准定位发展方向。通过目标量化、路径细化、考核动态化等举措,推动了中西医资源高效整合。

人才筑基:以梯队建设积蓄发展动能

以“输血”与“造血”双循环打造人才工程。医院通过院士工作站柔性引智、名老中医师承工作室建设、中西医双轨制培养等举措,构建“领军人才引领-骨干人才支撑-新锐人才储备”的可持续发展梯队,同时通过各项激励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促进了中西医人才培养。

创新驱动:打造中西医协同发展新引擎

以“经典医学现代化、传统诊疗数智化”为主线突破技术壁垒。医院打造学科集群式发展,推动名医有效验方机制研究,并纳入临床路径,实现院内制剂的成功注册;探索智能辨证辅助系统,实现中西医联合诊疗准确率提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丰富文化传播模式,提升患者医疗服务获得感,彰显了中西医协同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