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取所长是中西医结合的生命力!北京协和医院这场学术交锋用临床思辨穿越急危重症的迷雾
发布时间:
2025-07-18 16:09:16
浏览次数:

7月16日,一场以“融汇中西・临床思辨”为主题的中西医病例汇报大赛在北京协和医院召开。来自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的11名青年医生聚焦在急危重症领域的临床经验,展开了一场生动、精彩的学术交锋。

各取所长是中西医结合的生命力!北京协和医院这场学术交锋用临床思辨穿越急危重症的迷雾

作为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单位,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首次举办此次中西医病例汇报大赛,源于科室在临床中面临的实际挑战。

“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常会遇到急危重症患者,一线医生的基本功与应急救治能力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吴群励表示,大赛特意鼓励选手分享急危重症疑难病例的救治过程,旨在通过经验交流、问题预警,筑牢科室医疗管理安全底线,提升医疗质量,同时激发一线医生对基本功训练的积极性,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及时有效救治患者。

深厚的中西医结合底蕴,为这场大赛奠定了独特基础。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自建立以来便坚持中西医协同模式,医生需在科室独立管床3年后,到西医内科病房当住院医师轮训1年,作为主治医师管病房前再到西医科室学习半年,形成了扎实的中西医融合诊疗能力。这种底蕴在本次大赛的病例中充分体现。

“面对患者,我们医师不局限于单一指标或疾病,而是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深挖疾病本质。”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张倩说,以糖尿病为例,对于罕见类型病例,会及时邀请医院内分泌、风湿免疫、肿瘤科等相关科室会诊,在完善检查、沟通交流中持续提升中西医协同救治能力。治疗上则严格遵循中西医结合原则和诊疗规范,既采用西医规范治疗方案,又依托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发挥中医药特色,客观评估疗效,明确中西医各自优势与协同空间。不少病例还通过复盘总结,为未来诊疗积累经验。

“从同事们对病史采集、病历书写、出院复盘等环节的细致处理中,我学到了多元诊疗思路,更深刻理解了‘以患者为亲人’的理念。”参赛选手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孙青介绍说。

“作为协和医院中医科首次举办的此类学术活动,大赛意义深远。它既凸显了西医诊断的精准功底,又展现了中医整体观念与人文关怀的特色。”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徐慧媛点评道,作为首次大赛的评委,她看到了青年医生在治疗急危重症中,将患者视为整体,兼顾治病、治心、调神,让治疗更具温度。

各取所长是中西医结合的生命力!北京协和医院这场学术交锋用临床思辨穿越急危重症的迷雾

此次大赛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更是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推动中西医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为提升急危重症、疑难病的诊疗水平、培养高素质青年医师队伍注入了强劲动力。

让我们一起听听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吴群励的总结发言吧:

今天,我们齐聚北京协和医院教学楼三层多功能厅,共同参与“融汇中西·临床思辨”中医科中西医病例汇报大赛。11位讲者以鲜活的临床案例为笔,以严谨的思辨为墨,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医学盛宴。此刻,当我们回望这三个小时的思想碰撞,每一个病例都像一颗折射着医学智慧的棱镜,让我们对“临床”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思辨:在迷雾中锚定真相,彰显临床思维的力量

今天的案例,无一不始于“疑”,归于“明”。石玥医师分享的腰痛病例,从最初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氟骨症”疑诊,到最终通过基因筛查锁定CLCN7突变导致的骨硬化病,告诉我们:面对“多发骨质硬化”等不典型影像,既要尊重经验,更要敢于突破惯性思维。孙青医师“欲‘爸’不能的糖尿病”,通过内分泌科会诊、基因检测,明确了Klinefelter 综合征诊断,提示我们合并性功能障碍的早发糖尿病患者,染色体与基因诊断往往是突破诊疗瓶颈的关键。杨莹骊医师的“迷雾心衰路”,以“多浆膜腔积液”为切入点,从心功能不全的初步判断,到最终揭开卵巢癌的面纱,展现了“透过症状看本质”的层层剖析能力。谢骏医师笔下“口渴不止于糖尿病”的案例,更是提醒我们:当“口干多饮”与“耳鼻喉症状”“ANCA阳性”交织,需打破单一疾病的桎梏,方能识别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真相。

这些案例共同印证了孙一奎在《赤水玄珠序》中所言:“自古无不效之方,而世医不识之病”。临床诊断的本质,正是在纷繁复杂的线索中抽丝剥茧,用精准的思辨穿越迷雾。

二、融汇:中西医协同发力,构建治疗新范式

“中西融汇”是今天所有案例的鲜明底色。从石玥医师针对骨硬化病“肾虚肝郁、湿热血瘀”证型采用“疏肝补肾、活血化瘀”的方药,到孙青医师以五子衍宗丸加味改善Klinefelter综合征患者“肾精亏虚、水湿内停”的症状;从李可歆医师用龙胆泻肝汤、血府逐瘀汤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到谢骏医师以“补中益气、化痰祛湿”方剂辅助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的免疫治疗——我们看到,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病因治疗”并非对立,而是在“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协同控制病情”中形成了强大合力。 正如赵炳佳医师在胃癌术后病例中所示,当免疫治疗引发肌炎、结核感染等多重挑战时,中药灌肠、针灸等疗法不仅缓解了腹胀、疼痛,更成为西医治疗的有效补充。

这种“各取所长、相辅相成”的实践,正是中西医结合的生命力所在。

三、协作:多学科联动,筑牢生命防线

今天的案例反复证明:复杂病例的救治,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张倩医师抢救肺栓塞猝死患者时,从首诊医师的风险预警、抗凝启动,到接班团队的复苏、紧急溶栓,再到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急诊科的跨科支持,团队协作是“25分钟复苏成功”的关键,堪称 “急症处理教科书”。赖润民医师面对“一根鸡爪引发的血案”——干燥综合征患者消化道大出血时,消化内科的内镜套扎、介入科的分流封堵、临床营养科的营养支持,多学科的无缝衔接让危急重症转危为安。

赵炳佳医师的胃癌病例中,肿瘤内科、感染内科、影像学检查等围绕“免疫性肌炎与结核感染”的鉴别与治疗,更是展现了多学科协作在疑难病诊疗中的核心价值。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医学的边界在协作中消融,患者的希望在联动中升腾。

四、警示:于细节处守底线,践行医者责任

临床之路,既要向“未知”探索,更要为“安全”护航。闫斌医师分享的糖尿病患者因SGLT2抑制剂与利尿剂联用导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警示我们:药物叠加的风险不容小觑,个体化用药与动态监测是慢病管理的基石。邓培颖医师在胰管结石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处理中,从“及时镇痛”到“医患沟通”,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既要关注病情变化,更要理解家属的焦虑,用专业与共情搭建信任的桥梁。 张亚敏医师的肝占位术后胸腔积液、气胸等并发症系列处理案例,通过对“关键医嘱执行流程”的反思,为年轻医师提供了规范化诊疗的范本。李可歆医师的糖尿病合并带状疱疹案例,则让我们重新审视“基础病与感染”的关联:高血糖不仅是代谢问题,更是免疫防线的“薄弱点”,规范控糖与感染预防需同步考量。

这些“教训”与“经验”,都是从临床实践中淬炼出的“安全指南”。

各位同仁,11个案例,是11段“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旅程。它们让我们看到:医学的进步,既需要“拨开迷雾见真章”的思辨力,也需要“中西融汇获新生”的创造力;既需要“一念之间定生死”的决断力,更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协作力。

作为医者,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穷尽所有疾病的奥秘,但每一次病例的复盘、每一次思维的碰撞、每一次跨学科的联动,都是在为“更好地守护生命”积蓄力量。

最后,感谢11位讲者的真诚分享,感谢各位评委的专业指导,更感谢每一位为医学事业执着前行的同仁。愿我们以今天的思辨为起点,在“融汇中西”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在“临床实践”的征程中勇毅前行,让更多患者在我们的努力中,遇见生命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