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市璧山区立足“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政策创新、体系优化、产业融合等举措,构建中医药服务体系——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如何让这一传统医学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成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重庆市璧山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如今,这套覆盖全域、惠及全民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成为西部地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政策领航:
高位谋划中医药发展新格局
为将中医药工作提升至全区规划部署的高度,璧山区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双组长的中医药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重庆市首个区级中医药管理局,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形成“党政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璧山区先后出台《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等56项专项政策,构建了涵盖医疗、产业、文化、人才等全方位的政策支持网络。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区创新建立“事业+产业”联动机制,推动区发展改革委、区财政局、区文化旅游委、服务业发展区管委会等12个部门协同发力,形成中医药全链条发展合力。
在资金保障方面,璧山区探索“财政+国企+金融+市场”多元投入机制,近3年累计投入63.8亿元,重点支持重庆中医药学院、璧山区中医院、中医智谷等重大项目建设。其中,45.4亿元用于中医药事业,16亿元用于中医药产业,2.4亿元用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和资源均衡化发展,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体系筑基:
三级网格构建中医药服务新生态
走进璧山区中医院,浓郁的中药香扑面而来。这里不仅建成了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市级中医特色专科,还拥有2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1个岐黄学者传承工作室、1个青年岐黄学者工作室、1个非遗工作室,吸引了众多患者前来就诊。“以前看名中医要跑大城市,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挂到专家号,方便多了!”患者张阿姨感慨道。
在服务模式上,璧山区不断创新,构建起“区中医院—镇街中医馆—村社中医便民服务点”三级网络。在农村地区,从医德医风、医疗能力等维度量化评分,在15个镇街各遴选1名首席村医,设立“首席乡村中医”,定期在便民服务点坐诊,提供中医适宜技术。
在璧山区八塘镇敢英村,村医甘常清正在为村民做艾灸治疗。作为一名“首席乡村中医”,他每月要服务300余人次。“我们卫生室能开展刮痧、敷贴、推拿、火罐等10项中医适宜技术,基本满足村民需求。”甘常清说。
目前,璧山区已建成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72家,其中,中医医疗机构98家,重庆中医药学院唯一门诊部也落户于此。全区所有公立医院和15个镇街基层医疗机构均设置中医科并建立中医馆,130个行政村卫生室全部提供中医药服务。
中医药服务的普及,显著提升了居民健康水平。数据显示,该区居民健康素养达36.51%,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9.92岁,两项指标均位居西部地区前列。
人才固本:
引育并举打造中医药人才新梯队
中医药事业薪火相传的关键在于人才建设。璧山区创新实施“璧玉英才”工程,配套出台编制保障、人才激励、薪酬改革专项政策,构建起“引、育、留、用、管”全链条人才发展体系,打造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中医药人才队伍。
“我们建立了‘三池联动’机制,即编制池、人才池、资金池,为中医药人才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璧山区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专门设立312个中医类编制、172个人才储备名额,并配套1172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引进和培养。
在高端人才引进方面,璧山区柔性引进国医大师2人、岐黄学者2人,并建立大师传承工作室,带动本土人才成长。同时,该区还拥有全国名中医2人、市级名中医5人、巴渝岐黄学者1人等172名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形成了“大师领衔、骨干支撑、青年后备”的人才梯队。
基层人才是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璧山区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措并举的培训体系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构建“中医医共体”联动帮扶机制,由区级中医医院牵头,通过技术下沉、业务指导等方式带动基层医疗机构协同发展。同时大力开展“西学中”人才培养工程,组织临床西医医师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经典著作和诊疗技术,促进中西医结合人才成长。在传承教育方面,充分发挥名老中医作用,建立规范的师承教育制度,通过跟师学习、临床带教等形式培养中医后继人才,为满足群众多元化中医药健康需求提供了人才保障。
产业赋能:
跨界融合激活中医药发展新动能
中医药既是守护健康的民生事业,更是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璧山区创新提出“中医药+”发展模式,通过“事业与产业”双轮驱动,推动中医药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科技创新等领域的跨界融合,打造全产业链生态,培育区域经济新动能。
在中新生命科技城,一条集“药、械、乐、养”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围绕科研测试、成果转化、临床治疗等,科技城与西南大学、南芯医疗、吉林敖东、广东联创院等12家高校、企业机构合作,落地了中药材母源种植、药食同源、中医药智能装备等15个项目,成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文旅融合是璧山区中医药产业的另一大亮点。该区打造了全市唯一的中医药特色文化街区和中医小镇,将中医药文化和旅游、康养深度融合。如以文庙为核心,打造“儒医共生”文化地标;推广融合九种体质养生智慧的彭氏“七碗茶”,建设茶文化研学基地;在38个城区公园建设中医药文化长廊,让市民在休闲中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
“如今的璧山,看病有良医、养生有良方、发展有良策,中医药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当地群众由衷赞叹。纵观重庆市璧山区中医药发展之路,从政策创新的科学设计,到惠民便民的体系建设,从人才梯队的系统培育,到产业生态的深度融合,每一步都彰显着“守正创新”的发展智慧。“我们将全力打造西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璧山经验’,让中医药这一瑰宝成为璧山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健康引擎’。”璧山区委相关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