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14日,第二届北药杯中药知识技能大赛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从中药性状鉴别到中药理论知识竞答,53支队伍、215名选手齐聚沈阳同场竞技,展现当代中医药人新风采——

初赛现场,药香氤氲中,“中药性状鉴别”环节的参赛者正手持放大镜细辨药材纹理;伴随着戥子称量的笃笃声,“中药饮片调剂”环节紧随其后,选手们以指为秤、以腕为尺,将饮片妥帖收纳入袋。
经过中药性状鉴别和中药饮片调剂的激烈比拼,9支队伍晋级决赛。决赛现场,“处方审方”环节的电子屏闪烁着配伍谜题,选手们在禁忌与药效间快速权衡;“真伪辨识”环节,台上各代表队分工协作、细致检查,正展开一场无声的博弈;最扣人心弦的“中药理论知识竞答”环节中,抢答器的蜂鸣与选手们的应答声,让千年本草智慧在赛场激荡回响。
每一次精准的称量、每一次成功的鉴别,无不展现着对中药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6月13~14日,第二届北药杯中药知识技能大赛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该大赛由《中国中医药报》社和中国职工技术协会联合主办,吉林省北药中药制药集团、北药药材(辽宁)有限公司承办,以公平公正的赛制革新与突破性的规模升级,获得业界高度肯定和赞扬。来自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3支队伍(含医疗机构48家、药企5家)、215名选手同场竞技,展现出当代中医药人的新风采。
赛场练兵,公平竞技亮真章
“本届大赛的参赛名单一公布,我们就感觉到了明显的变化。”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领队梁霜看到参赛的53支队伍的名单后感受到了本届大赛竞争的激烈程度,“这么多队伍来参赛,我们队伍能拿到前二十名就已经很满意了。”
与此同时,为保证大赛公平公正,大赛试题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严格命制,16位评委分别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13家科研院所和高校。“不仅评委团来自各个省市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大赛的出题也与制裁分离,同时比赛时所用样品也由第三方提供,这三大举措也让比赛的公平公正更加可触可感。”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本届大赛评委巢建国表示,这样严谨的组赛态度始终贯穿在赛事全过程。
“中药性状鉴别比赛的内容是比较全面的,像20个品种里面涉及了根及根茎类、叶类、花类等中药,更贴近临床与质量把控的实际需求。”青海省代表队的队员万玛旺姆说,“这次比赛能跟这么多高手同台竞技,一下子就能感觉到自己与他们的差距。回到一线后还是要加强基本功,多学习,多跟我们的老药工去沟通。”
本次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初赛内容包括“中药性状鉴别”“中药饮片调剂”两个赛项。其中“中药性状鉴别”环节,需要参赛者在限定时间内,仅凭眼观、手摸、鼻闻、品尝、使用放大镜观察等传统手段,精准辨识20味中药材的名称、功效等内容。“这种比赛方式非常考验药师的基本功,能感受到赛事的专业性与严谨性。”万玛旺姆说。
“中药饮片调剂”赛项则以其严谨的操作规范和对专业技能的高要求,充分展现出中药传统技艺的精细与传承的重要性。“本届大赛不仅实现了‘以赛促练’的初衷,更通过赛制优化和规模升级,为中医药行业的技能交流搭建了更具实效性的平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系副主任、本届大赛赛制专家谭鹏介绍,本次大赛特别设置的“中药饮片调剂”环节,紧密贴合医院实际操作场景,既检验了选手的专业知识储备,也直观展现了其实操能力的进阶。
“本届大赛的评判标准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这不仅是对我们专业技能的检验,更激励着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深耕,以匠心做好中药,让老百姓能放心服用优质的中药饮片。”安徽盛安堂药业代表队领队姬向阳表示,从接到处方的那一刻起,不仅要对处方进行仔细复核,确认患者信息、药品名称、剂量、剂数等内容准确无误,还需要到调剂台,快速定位所需饮片,抓取药材,并且要精准把控剂量。
经过中药性状鉴别、中药饮片调剂两个赛项的比拼后,9支代表队进入决赛环节。决赛设置了处方审方、真伪辨识和中药理论知识竞赛三个赛项,全面考验各支队伍综合实力。
“本届大赛综合了第一届北药杯中药知识技能大赛的基础上,吸收国家级赛事经验,将观赏性与专业性相结合,题目的难度有所增加,其中‘真伪辨识’环节的时间限制的设计和知识竞答环节的‘风险题’设计,就是要逼出选手的知识深度。”谭鹏说。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真伪辨识’环节,需要在3分钟内找出10个伪品,时间很紧张。”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代表队队员陈文娟介绍,真伪辨识环节考验着选手对中药饮片的“望闻问切”,选手需从混合中药饮片中通过辨识挑拣出其中的伪品饮片,放入盛药盘中。
“中药理论知识竞答”环节更是高潮迭起。个人必答、团体必答、抢答、风险题四个环节环环相扣,既考查选手对《中药学》《中药炮制学》等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考验团队协作能力。“中药理论知识竞答”赛题涵盖中药基础理论、炮制方法、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多个领域,既有对经典古籍如《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内容的考查,也有对现代中药研究成果的涉及。“这部分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我们对古籍的阅读还是不够深入,之后会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储备。”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代表队队员黄艺惠说。
勤修不辍,日积月累显真功
“从组织层面来看,大赛对医院药房队伍的专业提升作用显著。” 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本届大赛评委董诚明介绍,本届赛事吸引了53支队伍、215人参赛,规模远超上一届,参赛积极性之高充分体现了行业对赛事的认可。我们始终认为,通过竞赛提升职工专业素养是赛事的核心价值之一,而本届选手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目标的可行性。
经过激烈角逐,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代表队获得一等奖,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代表队、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代表队、北京同仁堂山西连锁药店代表队获得二等奖,吉林省长春市中医院代表队、江西中医药大学代表队、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代表队、山西省中医院代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获得三等奖。
“满分的背后没有捷径,只有日复一日的积累。”谈及处方审方环节和真伪辨识环节的满分成绩,来自获得大赛一等奖的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代表队领队刘丽芳表示,团队在第一、第二环节取得满分,绝非偶然。队员们平日里就注重理论学习与实操训练的结合,医院也会定期组织业务考核与技能比武,这种常态化的学习机制,让大家在面对高强度比赛时能够从容应对。
“初始预期是进入前二十,没想到这次进入了决赛队伍前九名,获得了三等奖。”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领队梁霜说,团队在决赛处方审方环节斩获满分,核心源于成员日常工作与赛项要求的深度契合。同时,团队吸纳曾获“神农本草杯”中药技能大赛个人中药技能大赛一等奖的资深选手张小军,形成以老带新的人才结构。“他对药材鉴别、理论知识的掌握非常系统,这次带新队员参赛,既是经验传递,也是中药技艺的传承。”梁霜介绍,这种“以老促新”的模式与日常工作中的“师带徒”机制一脉相承,“临床带教时,我们也会手把手教他们辨药、调剂,让中医药文化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活力。”
尽管在处方审方中表现突出,团队在真伪鉴别环节仅获60分,成为本次比赛的薄弱点。“比赛中暴露的中药材鉴别能力的短板,直接指向我们在药材验收环节还存在提升的空间。”广西壮族自治区代表队队员谢宁表示,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会强化大叶茜草、当归等易混淆药材的实操鉴别,将比赛经验转化为提升药材验收精准度的工作动能。
以赛促练,岐黄薪火传新韵
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副理事长赵景山强调,本届北药杯知识技能大赛已列入中国职工技术协会2025年150场竞赛名单当中,在中国职工技术协会开展的竞赛中,属于规模较大的活动。“53支队伍的踊跃参与,彰显了中药行业‘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蓬勃活力。本次大赛不仅仅是一场技艺的比拼,更是对中医药文化血脉的深情接续,对‘工匠精神’的时代诠释。”
国务院办公厅2025年3月发布的《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中药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人才培养、培训、选拔力度,扩大岗位供给。建设一批老药工传承工作室。培养一批中药领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培育造就一批中药领域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本届中药知识技能大赛,是深入落实该文件要求的生动实践,也是加快培育一批精通中医药知识、专业技能过硬、富有创新能力的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具体行动。”谭鹏表示,未来,我们将继续基于岗位需求迭代赛事设计,推动行业专业水平的持续提升。
“大赛如同一面镜子,既照见了中药师队伍的专业底蕴,也为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中医药报》社社长陆静在闭幕式上的发言道出了大赛的深层意义。她指出,一方面,本届大赛通过设置涵盖中药材性状鉴别、中药饮片调剂、中药饮片真伪辨识等关键环节的比赛项目,有力推动了中药传统技能的规范化传承与标准化发展。另一方面,大赛也为广大青年中药师提供了宝贵的展示舞台和切磋平台。在高度贴近实际岗位要求的竞技环境下,选手们锤炼了技艺、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自我,大赛的平台效应正在逐渐显现。
值得关注的是,大赛特别设置企业组奖项,吸引了河北和剂堂药业有限公司、安国市一方药业有限公司和安徽盛安堂药业有限公司等5家药企参赛。“过去我们更侧重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通过大赛发现,中药师在处方审方和真伪鉴别中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终端用药安全。”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中药材专委会副会长、安徽盛安堂药业董事长、本届大赛仲裁员邢彦表示,大赛通过全链条能力考核,推动产业从田间管理、生产质控到道地药材培育的全环节升级,企业在赛事中不仅实现了质量管控意识、现代化管理意识及标准化生产意识的提高,更以“标准引领”为锚点,推动覆盖药材溯源、生产规范、质量检测的全周期提升体系的构建。
从沈阳赛场到全国中药房,从评委点评到产业政策,这场跨越地域的技艺切磋,不仅淬炼了中药师的“金刚钻”,更以“以赛促产”的实效,推动着中医药产业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岐黄薪火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芒。